科技日报讯 据最新一期《微生物组》杂志报道,丹麦奥胡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格陵兰冰盖上发现了一种巨大的病毒。它生活在冰雪表面,主要是微藻。研究人员认为,这种以雪藻为食的巨型病毒可以间接减缓冰的融化。
?。
由于藻类,格陵兰冰盖的一部分冰面变黑。图片来源:物理学家组织网。
病毒通常比细菌小得多。普通病毒大小为20纳米至200纳米,细菌大小为2微米至3微米。换句话说,普通病毒的大小约是细菌的千分之一。
但是巨型病毒可以长到2.5微米,比大多数细菌都大。巨型病毒不仅体型大,而且比普通病毒大得多。噬菌体(感染细菌的病毒)的基因组含有10万至20万个碱基。大约有250万个碱基的巨型病毒。
1981年在海洋中首次发现巨型病毒。这些病毒特别感染海洋中的绿藻。后来,研究人员在陆地土壤甚至人体内发现了巨大的病毒。
奥胡斯大学的研究人员解释说,这是人们第一次发现巨大的病毒生活在表面冰雪上,主要是微藻。
每年春天,经过几个月的黑暗,北极的太阳升起,万物复苏。但动物并不是唯一被春天的阳光唤醒的生命。睡在冰上的藻类也在春天繁殖,使大冰变黑。冰变黑后,反射阳光的能力会减弱,从而加速冰的融化。冰的融化会加剧全球变暖。雪藻是新发现的巨型病毒,或者可以作为藻类的自然控制机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