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实上,所有的努力最终都指向了同样的目标,即催收行为必须在法律的轨道、范围和框架下运行。
每天电话催收不得超过3次,每天晚上10点以后不得催收,也不得向联系人催收。最近,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了《互联网金融贷款后催收业务指南》(以下简称《指南》),从实际层面对催收行为和催收行业提出了许多要求。这一举措也被许多专家认为“对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有积极作用”。
偿还债务是很自然的,催促还款本身也是为了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。然而,暴力或“软暴力”的催收一直以来都很常见。特别是当催收已经成为一个行业时,其盈利特征必然会促使催收手段逐渐走向极端,甚至导致恶性事件。许多人可能还记得2016年引起广泛关注的“于欢案”——22岁的于欢用水果刀刺伤了4人,导致其中一人死亡,因为他无法忍受母亲受到多名债务人的侮辱。
至于其他人,比如频繁发短信“轰炸”、打电话骚扰“呼死你”、虽然泄露个人信息和其他收集方法可能不那么激烈,但它们也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精神构成压力,令人不安,这也被视为“软暴力”收集。所有这些都导致催收行业在一般公众印象中观感不佳,甚至被认为是“灰色产品色彩浓厚”。那么,这次《指引》的出台能让这个行业从“灰”变成“白”吗?
从《指引》的相关规定来看,确实细致准确。无论是限制电联次数、电话时间、禁止“爆炸地址簿”行为,还是要求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收集机构记录整个收集过程,还是收集内容应提前由金融机构审核确定,都反映了强烈的现实针对性。此外,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收款机构只应向债务人收款,不应向联系人收款,金融机构应每年至少对委托的第三方收款机构进行合规评估,这也反映了规范收款行业的积极努力。
事实上,所有这些“细节”的设置都与相应的社会现实和行业现状相对应。据媒体报道,黑猫投诉 [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]平台以“收藏”为关键词搜索,截至5月24日,相关投诉超过71万起。这也意味着必须杜绝暴力催收,遏制“软暴力”催收。本指南的发布相当于为行业的发展按下一个警示键,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行业从业者规范催收行为,使其更加人性化。
然而,制定规范性条款是一回事,实际操作是另一回事。如何确保相关规定的实施并不容易。在这一过程中,金融机构的责任需要特别强调,即金融机构要切实把握委托责任,不仅要督促第三方催收机构到位,还要对其合规经营进行管理、监督和检查。此外,要充分发挥监管职能,坚决落实退出机制。事实上,监管机构已经发出了强烈的信号。被称为“中国最大的催收公司”、湖南永雄资产管理集团累计催收2亿多人,去年5月停业后,于今年4月底正式宣布转业,不再从事具体催收业务。
由此可见,新出台的《指引》绝不是“一个人在战斗”。此前,4月18日实施的《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》明确要求消费金融公司不得采取暴力、威胁、恐吓、骚扰等不正当手段,不得收取与债务无关的第三人;此后,《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后收集风险控制指南》的国家标准据说已经通过了国家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审查,并将在正式发布后取代本指南。
当然,债务并不愤怒,“老赖”的猖獗也对社会公平正义造成了极大的伤害,但无论如何,追讨也应该依法进行。如果以违法、暴力的手段进行各种催促,就会再次走向事物的反面,造成新的社会不公和正义缺失。
归根结底,我们所有的努力最终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,即催收行为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轨道、范围和框架内运行。只有坚决纠正暴力和“软暴力”催收,逐步规范和人性化催收,才能重建行业的社会信任。
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龙之朱。
编辑 汪垠涛。
红星评论提交邮箱:hxpl2020qq.com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