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条绳,连着张旭明38年的奋斗路,更系着实业报国的赤子心(摄影/曹蔚)
极致匠心,成就“生命之绳”
2019年初,张旭明参与的“高性能特种编织物编织技术与装备及其产业化”纺织项目,荣获了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。
更让张旭明和海丽雅赢得业内盛誉的是在2012年,中国自行设计、自主集成研制的“蛟龙号”载人潜水器,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。而为“蛟龙号”拴上一道生命之绳的正是海丽雅的产品。
这条救生绳要求长度9000米、直径5毫米、具备30吨拉力。如此又细又长的纤维绳耐海水腐蚀耐水下高压,强度大,重量轻,便于在有限的空间里存贮施放,能够提起22吨的载人潜水器。
为了制造这条“生命之绳”,张旭明带领研发团队一头扎进实验室,足足三个月反复进行压力、弹性、硬度等试验,最终做出一条仅有108公斤的合格绳缆,不足“蛟龙号”重量的千分之五。一举打破了欧美国家对此类产品的技术封锁,并将成本降低到此前的十分之一,将中国绳缆推向了国际绳缆行业的最前沿。
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。2004年公司改制后,通过科技创新,海丽雅把微利的绳带产品向更高更深更精、国内市场空白的特种绳缆领域延伸,这才算是勉强活了下来。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发出的新产品,却找不到更好的销路,这成了张旭明的“心头大患”。幸运的是,在一次展会上,负责大洋科考的国家海洋局发现了海丽雅生产的海洋绳缆,并向他们投来了“橄榄枝”。
科考船上的专用绳缆要求极高,当时,国内使用的基本都是进口的高端产品。张旭明决定先免费为对方提供几款产品试用,最终,产品品质得到了肯定。2009年7月,“大洋一号”采用海丽雅研发的深海勘探高强力绳缆,成功下探至3000米,开创了我国海洋科考首次使用国产绳缆的先河。
好评如潮,张旭明却始终保持清醒:“都是被逼出来的!”被“逼着”放弃安逸的生活,被“逼着”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,被“逼着”刻苦钻研挑战新高度……是的,这都是张旭明为之奋斗的事,创业、敬业、业精于勤,成就百年大业。
1981年,十九岁的张旭明进入青岛花边厂,其时纺织行业正如日中天。张旭明打心底喜爱自己的工作,她一门心思钻研技术,兢兢业业地奋斗着。可好景不长,就在张旭明依靠勤奋和敬业,一步步由织绳工成长为车间主任、计划科长、办公室主任、副厂长的时候,她按部就班的职业生涯被中断了。上世纪90年代,产品销售陷入困境,经过转产、兼并,却依然连年亏损。1998年,张旭明的人生出现了重要的转折点,她临危受命出任总经理。
临危受命说来风轻云淡,但背后的艰难险阻又怎是一个“危”字可以概括?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一定还记得,几乎每家要转型的国企,都面临一个巨大的“烂摊子”——发不出工资、还不清欠款,债主上门、职工上访,连退休职工的医药费都没有着落。在现实面前,“下岗潮”涌现。
张旭明舍不得自家姐妹受这份苦,她立了个誓言——绝不让一个纺织女工下岗!为了这句誓言,她集中所有财力物力发展主业,一举关、停、并、转了九个子公司。改制的第一天,就做出了“客户第一位,员工第二位,股东第三位”的战略决策。在负债一千多万,资金紧张的情况下,按照承诺时间,优先还清了供应商的欠款。但即使这样,陈年旧账上需要填补的“大窟窿”还有好多。
张旭明带着领导班子列出了详细的“还款计划”,遵循退休职工优先、一线职工次之、领导干部最末的次序,按期偿还。清单面前,人人平等,哪怕是当年手把手带张旭明的老师傅,也没有特殊待遇。最难的时候,一个月只能还上五个人的钱。就这样生生硬扛下来,到张旭明最后一个领到欠款的时候,企业总算卸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。
渡过了这次危难,企业迎来了良性发展的契机。张旭明意识到,国企转型的根本问题在于转变思路,创新管理、创新经营、创新产品。她在全体职工大会上说了一番真心实意的“大白话”:“市场形势变了,能走的都走了,留下的有一个算一个,包括我,不想被淘汰,咱们就得绑在一起,拼一把!”
这就是属于张旭明的“实”——实在、实干、朴实无华、实事求是。“实”贯穿在张旭明做人、做事的风格中,支撑着她带领研发团队和职工队伍,研发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,不但实现了自己傲骨铮铮立下的誓言,甚至聘用了120名下岗女工。
找准定位,探寻企业发展之路
为国家海洋科考船“科学号”配套的“蛟龙”脐带缆助力深海潜标,通过有线数据传输,破解观测数据实时传输的世界难题
“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!但这一切都需要紧紧围绕着一根绳子,因为这是我们的专业领域。”转型为股份制民营企业的海丽雅集团生产的特种绳缆,伴随祖国“深空、深海、深地、深蓝”的伟大梦想,上天入地。公司研发的海上救生绳、游艇浮水绳、车载应急等产品,出口美国二十余年。救生手环、降落伞绳等多年出口为联合国维和部队服务。同时,还为移动机库、防爆钢叉、大型飞船返回舱等配套研发提供皇冠盘网址查询的技术支持,并成为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首家国产训练救援绳索的供应商……海丽雅在绳缆领域不断突破,立志把每件产品做到极致,打破外国技术垄断,以尽好对国家的使命和责任。
张旭明对自己的定位,始终是“技术型领导”,不管是织绳女工还是企业的领路人,她都热衷于钻研技术、创新产品。当年生产普通绳带,一张订单100万根,看着挺多,可一根才卖3角6分钱,全厂员工加班加点干到大年三十晚上才如期交货。可事后一算账,刨掉生产成本,去除原材料涨价因素,公司竟然还亏了2万元。那一刻,张旭明痛下决心:专、精、特、新才是该走的路!
2000年,“海丽雅”商标成功注册。同年,张旭明用公司唯一的一辆轿车接回了青岛大学的高材生黄涛,他也是公司招聘的第一位大学生。由此,海丽雅的人才战略和品牌战略比翼齐飞,不但提供大量内外培训、出国考察的机会,鼓励创新,敢于为员工的失误买单,还制定了有力度的激励政策。由此,海丽雅的生产管理逐步走向正轨。如今,黄涛已成长为集团副总经理、研发中心主任。
多年深耕特种绳缆领域,让张旭明和她的团队养成了“召之即来,来之能战”的作风,谈及一次次研发、生产,张旭明不禁感慨:“要熟悉不同绳缆的脾气、特性和使用场景,每一次都像是一场战役!”海洋绳缆要耐腐蚀,工业绳缆要高强度、户外登山的安全绳要“身轻如燕”……
海丽雅研发生产的“蛟龙号”潜标绳缆连续多年配套载人潜水器“蛟龙号”完成深潜科考任务。
如今,海丽雅“上天下海”——大洋一号、蛟龙号、雪龙号、科学号都用到了他们提供的产品、技术和配套服务;新近研发的特殊纤维绳缆,抗太空辐射、耐高温,将成为我国“深空”探索的重要助力。在曾经被国外企业强势垄断的特种绳缆行业,海丽雅成功“突围”,找到了大展拳脚的舞台。
国家“一带一路”战略,更成为海丽雅“走出去”的强心针。在俄罗斯国际军警展、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上,海丽雅崭露头角,将公司自主研发的“蛟龙”机降绳、救援训练用绳等,推广到了俄罗斯、乌克兰等国外市场,成功撬动了“一带一路”主题下最大的海外市场。
多年积淀,给了张旭明探索未来的豪气,她说:“我们钻研特种绳缆领域这么多年,不仅要走出国门、走向世界,站上国际同行业的尖端,更要成为绳缆领域的标准制定者。
作为企业的第七代“掌门人”,张旭明一直在探寻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。
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1月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,让她找到了方向,想要打造百年基业,就必须秉承“义字当先,以义取利”的原则,“讲正气、走正道”,时刻心系国家发展、民族复兴之大业。
进军民用,为百姓系上“安全绳”
以特种绳缆市场为主业,善于观察市场的张旭明发现,与特种绳缆相关的应急自救产业在中国方兴未艾。为此,她大胆开拓延长产业链,涉足发展应急自救产业。
海丽雅先后投入巨资,建设了国内第一家由企业设计、建设、运营的应急安全体验馆。并在海丽雅集团建设了国内首家由企业投资、建设、运营的山东海丽应急安全培训中心,作为2016年青岛市政府十大实事之一,为青岛市8万名中小学生提供应急安全体验培训。2018年10月,公司又投资近3000万元,在青岛西海岸建设、运营了全国领先的综合性、交互式体验基地——青岛西海岸新区应急安全体验教育基地,面向全社会提供科学的安全教育。
不挣钱,为啥还要做?除了希望提供社会了解企业优秀产品的平台,更重要的是目前国人的应急安全意识和常识还相当匮乏。那些在遭遇火灾、地震时,因为选择了错误的逃生方式和逃生工具而遭遇不幸的人们,令人无比痛心。于是,在工业安全绳缆的基础上,海丽雅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制生产了“自冷却式”救生缓降器,成功解决了高层逃生等重点问题,被列入国家安全生产千项产品推广目录。还对出口美国的车载应急箱、家庭应急包进行了升级完善,研发出了家庭应急逃生、校园应急逃生工具等系列产品。
当年接下国企转型的“烂摊子”时,张旭明也有过犹豫和彷徨,但她舍不得丢下两百多姐妹,更舍不得丢下传承了几十年的老牌子。为了这份舍不得,张旭明成了“嫁给海丽雅的女人”,直到今天,她依然常常熬夜工作,无暇顾及家庭。可她却说,这让她感到无比幸福,因为这是她对海丽雅的责任和担当。
执掌38年,张旭明将原来2400平方米的老旧厂房变为了如今两万多平方米的工业园,由一个公司发展成为拥有六个子公司的集团公司,年销售收入近亿元……
张旭明的一路奋斗,饱含着实业强国的坚定信念,这正是赤心报国的生动诠释。如今,即将跨越百年征程的海丽雅,缔造了两个龙头品牌——用于海洋军事领域、助力国家强大的“蛟龙”品牌和用于救生领域、保障民生安全的“安心”品牌,民安、国强,张旭明带领她的团队,续写建功新时代的华章。
图文:中国妇女
(责任编辑:admin)